随着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各展区相继开幕,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展现了中国美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以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本届全国美展在投展类别中首次增设了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AIGC等艺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作品参评,意味着AI创作正式“登堂入室”,进入主流美术平台。与此同时,AI技术对传统画种的渗透也诱发了另一波讨论。
方便快捷的AI绘画
AI绘画是AIGC的一种,是指通过输入指令,让AI去完成冗杂的代码编写、建模、绘图等任务从而生成的绘画作品。AI绘画以“超级算力+大数据+数学模型”为核心,借助海量绘画作品数据学习,对人类绘画形成一定的趋向性认识,继而从已有的图像中提取数字特征,再应用到全新的绘画过程中。具体操作流程一般为提供图片参考或者输入文字要求,AI绘画根据设定的算法找到对应的视觉元素,拼凑出一张最贴近描述的图片,输入的要求越详细,AI绘画就能越接近心中所想。
对广大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而言,AI绘画带来的便利性毋庸置疑。一是提高工作效率。AI可以自动化处理大量数据,快速生成设计方案和效果图。例如过去生成线稿和上色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便于快速预览效果。二是激发创意灵感。有海量的大数据作支撑,AI可以生成千变万化的图片,这种多样性为画家提供了更多视角和灵感参考,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降低绘画门槛。即便是绘画基础较为薄弱的爱好者,也可通过简单操作创作出效果惊艳的图画。当前,使用AI绘画的人群非常广泛,既有数量庞大的艺术设计从业者、科研工作者,他们是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也有相当部分的传统画家和玩票性质的普罗大众,他们用AI辅助创作,输入照片或直接输入指令生成新图,更有甚者通过高清喷绘制作出接近人工绘画的作品,足可以假乱真。
充满争议的AI绘画
AI绘画算不算艺术创作?这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
赞同者认为AI只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创作主体始终是人。因为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就是对人的模仿,绘画的整个创作环节也依赖人类主体全面、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参与,生产出来的作品也显现出无可置疑的审美价值。有人把AI类比100多年前的摄影术,当时摄影术也曾遭遇身份质疑,但最终还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换句话说,今天的AI绘画不过是百年以来陆续出现的摄影艺术、广播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的同样历史逻辑的赓续。
反对者则认为AI仅是对已存在的艺术作品图像进行的精细统计、存储、分类、模仿,从而拼凑出的新作品,它所遵循的是工具理性逻辑与算法逻辑,而不是艺术的反思判断逻辑与诗性逻辑,后者才是艺术创作依赖的重要手段。也有人引用蒙克评论摄影的“照相机终究不及画笔和颜料——它无法展现天堂或地狱”为艺术的独特性辩护。
今年,中国美协举办了“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将“人工智能艺术”正式列入征稿类别,在事实上已认可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展览吸引了超过1万件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艺术作品参展,可见AI绘画已积攒了相当数量的使用者。
实践中引发的问题
在参展人数上,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虽然远不及中国画、油画、水粉画、设计等展区火爆,但已经超越雕塑、壁画、漆画等传统画种的参展人数。高科技大步迈入全国美展是大势所趋,高科技艺术的出现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融入艺术创作、推动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体现。从入选的数字艺术作品来看,数字智能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非常明显,其美学经验、感受力、时空想象都比传统艺术类别更为复杂、丰富和宏大,印证了数字技术不只是新工具、新材料,更是激发新想象、新动能的新媒介。
全国美展为AI创作开辟了“专业赛道”,但在“专业赛道”以外是否允许使用AI辅助创作却未有明确规定,也因此引发了新一波的争议。“透视不准”“手部动作没画好”“体积结构的关系不对”“油腻感”通常被作为判断是否是AI出图的蛛丝马迹。由于当前AI绘画的算法特点,它存在两大致命缺陷:一是取材出错。对比较生僻、少用的事物,互联网上没有相关素材,创作模型没办法涵盖,就会导致取样不足,生成的图片与真实就相去甚远。二是处理不到位。艺术家通过对人体解剖学、透视法、光影学的理解和深度学习可以举一反三,描绘人类不同的动作神态,准确展现物体的形态、空间、深度以及明暗、远近对比,AI的工作模式没有办法深入了解画中各项事物的关联,画面越复杂,细节出错的几率也就越高。然而,观众对这些作品的质疑也只能停留在“疑似”“大概率是”的经验判断上,因为谁也不能通过AI得出两张一模一样的原图进行举证。
亟待细化的规则
AI图片生成器是一个开放式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获取使用。但如果利用它辅助参加非面向数字艺术的比赛,又该如何合理、规范、有度地使用,是一个亟待斟酌的问题。
“我可以骑摩托车参加跑步比赛吗?”在一个关于AI绘画参加美术展览的讨论帖子下有这么一条留言。对于那些不使用AI,辛辛苦苦外出采风搜集素材,一笔一画勾勒点染的画家而言, AI辅助创作参赛无疑等同于作弊,对AI的使用需尽快形成一个共识性规范。
应明确标注AI参与创作。2023年12月21日,科技部发布的《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提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明确标注并说明其生成过程,确保真实准确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此外,创作者也应做好版权保护,留存好相关创作记录以便备查、申请专利或版权保护,避免个人图像数据被AI滥用进行“二次生成”。对于合理使用AI的作者,创作记录必要时还可作为自证“清白”的证据。
提升必要的检测技术。当前已经有相关机构探索研发专门针对AIGC的检测工具,会显示疑似AI生成占全画的比重作为判别是否违规使用AI提供参考和警示,以促进AI技术向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