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当前位置: >> 美术史论
      1. 杨岚:生态美学的情感本体论基础
      2. 2011/03/30
      3. 内容提要:生态美学植根于人类对自然的无限深情,对生态美学的情感基础的探索,是这门新兴学科建构和发展的必要环节。人类对自然的情感经历了从混沌一体到二元对立,从仰视、平视到俯视、内视的几度巨变,从功利性的依赖利用到非功利性的审美,从模仿自然到比德畅神,从改造利用到理解接受自然的自在状态,逐渐达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类似主体间性的交流和平衡,生态美学成为生态文明阶段的显学。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艺术、情感本体论、生态伦理 20世纪50年代起兴起的自然保护运动及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建构热潮中,人类开始重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原则,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理性、科技理性及道德理性和审 全文
      1. 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作者:彭修银)
      2. 2011/03/30
      3. 【内容提要】“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空寂”美意识在文学领域直接表现余情余韵的艺术风采;在绘画领域体现着一种枯淡之美;在造园中表现出一种“无相”的野逸之美;而茶道中的“和静”境界正是“空寂”美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空寂/自然条件/自然观/植物美学观/禅宗 “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而且,其“空寂”之美学范畴也是在成功地吸收了 全文
      1.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2. 2011/03/30
      3. 在日本的文学史著作中,“诗”、“歌”经常相提并论,但它们是两个概念。“诗”是指汉诗,即用汉语并按照中国诗歌的规范写作的诗;“歌”指和歌。和歌原本是日本最古老的民俗活动中的口头文学形式,它最早的形态是原始时期男女相悦相恋时所进行的“对歌”(日语中称之为“歌垣”)。这种民俗一直保持下来,平安时期的贵族男女在结婚之前也要进行和歌赠答;平安时期以后,这“对歌”发展为“和歌比赛”即“赛歌”(日语中称之为“歌会”),并由此发展为“和歌连句”(又叫做“连歌”)的诗体。中国诗歌传入日本后,日本文人主要以汉语写诗,稍后才有日语书写的诗歌出现,用日语写作的诗被称之为“和歌”。在古代的日本,这两种诗歌形式总是相互影 全文
      1. 原始思维与印度美学的不解之缘(作者:邱紫华)
      2. 2011/03/30
      3. 原始思维是人类早期共有的思维形式。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中长期保持着这种思维形式,有的民族在发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则逐渐淡化了这一思维形式,前者如印度、中国等东方民族,后者如希腊民族。原始思维对印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表现在美学观念方面,就是它导致了印度美学的若干重要特点的形成,例如印度美学的 “灵肉双美”的特征、强烈的主体性特征、印度美学所追求的“韵”和“情味”品格,以及印度艺术的象征性、想象性、意会性、主观性等特点,可以说都同原 始思维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思维同印度美学、艺术之间互动互渗,互相缠绕,从而决定了印度美学的独 全文
      1. 潘知常: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2. 2011/03/30
      3. 一、“生命美学叩击世纪之门”90年代伊始,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由于美学取向的根本差异,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著名报刊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且取代自50年代始的美学界四大学派之间的论战而成为90年代中国美学界最为重要、最为引人瞩目的论战之一。1998年岁末,〖光明日报〗专门邀请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刘纲纪先生与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潘知常分别撰文,并展开争鸣,更意味着这一争鸣的趋于高潮。对此,著名美学家阎国忠先生曾经专门撰写长篇论文,就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间的论战加以述评,并断言:这场论战“虽然也涉及哲学基础方面问题,但主要是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的,是真正的美学论争,因此, 全文
      1. 艺术作为感情的传达:托尔斯泰曹葆华 译)
      2. 2011/03/30
      3. 9.ARTASCOMMUNICATIONOFFEELING: LEON.TOLSTOY 艺术作为感情的传达:托尔斯泰 《什么是艺术?》 美学上所有的“美”的定义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认为“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是绝对“完善”的表现之一,而绝对“完善”是指观念、精神、意志、上帝;第二种认为“美”是我们得到的某种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快乐。 接受第一种定义的有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和研究哲理的法国人库赞、如夫拉、拉维松等人,第二流的美学哲学家这里就不提了。现代大部分有教养的人也都赞同这种客观而神秘的“美”的定义。这种理解很流行,特别 全文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362(s)   6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