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新闻 >>

        《文物之美》里的“美、媒、魅、袂”

        分享到:
        作者:赵畅来源:美术报2022-11-14 08:03:30

          《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系列教材10月13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京首发。

          从意外损失到人为破坏,从战乱动荡到自然灾害,珍贵的文物不免面临着太多潜在的灾难,因而不论是哪一件承载着瑰丽而脆弱的“人类记忆”的文物,其能走到今天着实不易。对学生进行文物知识的教育,正是为了给他们必要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进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热爱,并由此增进和厚植不可多得的一份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写好相关教材,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前提条件。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写的《文物之美》,无疑向学生提供了一道精美的“知识盛宴”“精神食粮”。

          作为一套系列教材,《文物之美》聚焦重要文物,从审美视角出发,将文物之美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相融合,在探寻文物之美的同时,探寻中华文明智慧之美。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彰显了文物价值性的“美”、信息架构群的“媒(介)”、作品真实感的“魅”、集体参与度的“(联)袂”。

          每一件文物其身上都附着着历史、文化、科技、工艺等诸多信息,可谓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凝结着先辈智慧,闪耀着万丈光芒。《文物之美》凸显了“以审美为主线”的原则,并着力从审美角度描绘文物特色,挖掘文物价值,因而必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享受美、愉悦美。尽管每一件文物看似独立存在,其实有着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带着普遍存在的广泛联系的观点去观赏、剖析文物,才能从文物中更充沛地探索美。

          确保文物的真实性,这是传授文物知识的基本前提,也是文物的魅力所在。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先生之所以较真而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说到底,就是为了还原文物的真实性,也就是对后人负责。否则,以讹传讹,必然贻害无穷。《文物之美》也遵循了真实可靠的原则,为确保文物知来路、明去处、有地可寻、有据可查,人民美术出版社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编写团队,包括国内20余家博物馆的专家,以及文物、美育、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其权威性、可信性从中可见一斑。

          文物固然需要保护,但保护绝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毫无疑问,对青少年进行文物知识的传授,也要坚持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的原则,以文物为载体平台,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联袂”活动中去创造美、提升美。《文物之美》以“文物+”作为融合创新的方式,通过文物+生活、文物+科技、文物+学科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拓宽视野,深入挖掘文物与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必将收获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如何正确使用好并最大限度发挥好《文物之美》这套系列教材的作用?关键在学校,重点在教师。尤其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讲授中,一定要自觉做到“三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带头学”。哪怕对专业教师来说,面对一些文物方面的知识,也都有一个学习、弄通、积累、提升的过程。此外,教师更要在参与实践、参与融合创新上率先垂范,既要给学生带路引路,又可与学生协作合作,以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历史最鲜活的证明,承载着深刻的民族情感。我们必须加强沟通、紧密合作,共同担负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文物知识教育的重任,要在帮助他们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的同时,不断增强其民族自信性和自豪感,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30(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