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知识库 >>

        张瑞田:看得见、摸得着的书法美育

        分享到:
        作者:张瑞田来源:中国美术报2022-03-28 08:19:56

          2021年,“书法”与“美术”并列成为一级学科,引起热议。不管教育界、学术界、书法家、美术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书法学成为一级学科,对书法从业者而言,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利好消息。随着书法身份的变化,讨论书法的问题热闹起来了,书法美育又浮出水面。

          书法美育属于哪个层面的教育方法,它对人的关照和陶冶,又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谈论书法美育,有必要厘清美育的精神实质。众所周知,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说:“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这段话里的关键词是“自由”“进步”“普及”,在他看来,艺术对人的精神影响极其重要,人的真诚与善良,会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得以完成。针对封建迷信和腐朽礼教,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和清晰的社会发展逻辑,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蔡元培曾在德国留学,他的“美育代宗教”思想,受到德国古典美学家冯·席勒的启发。冯·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成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在《美育书简》中,冯·席勒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分裂。他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分裂开了。因此,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影响。

          当代书法美育的目的,是建立全社会的健康人格,培育人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那么,我们就必须突破把美育仅仅作为道德说教的局限,争取“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至此,我们会明白书法美育不是让人识字、让人懂得汉字的多种字体和多种书写方法,而是植根书法艺术的灵魂深处,在书写的过程中,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笔墨文辞的互动之间,看到书写者丰富的内心,对美的感动和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这就是蔡元培、冯·席勒所强调的美育的功能要素和价值所在。那么,什么样的书法作品具有“美育的功能要素和价值所在”呢?在我看来,必须是“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的书法作品。这就要求当代书法家具有对历史、文化、艺术的理性认知。不管当代书法与传统书法存在哪些不同,有一点是不能否定的,那就是书法的“可辨读性”。笔画、笔法,是书法作品的骨架,诗文辞章,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前者带给观众的是形象美感,谨严也好,飘逸也罢,无色内蕴、元气淋漓、墨韵奇幻的笔墨世界,会让人打开想象的翅膀。诗文辞章蕴含儒家“道器观”,也包含文人的自由情绪和个人思想,这些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与疑问,极具人文价值,体现了一个时代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对欣赏者、阅读者的影响十分深远。

          书法艺术是综合艺术,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得以完善和成熟,同时,它的美育功能,也是在这种基础上,以多种要素和多种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45(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